当前位置: 学易高考精品网 > 2018高考一轮复习全攻略 > 在学科素养指向下的 “以考促学"
在学科素养指向下的 “以考促学"
作者:佚名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17-09-28浏览:818
【摘要】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学科课程改革促进考试革新,而考试改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所有这一切都呼唤中学历史课堂的改变。

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学科课程改革促进考试革新,而考试改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所有这一切都呼唤中学历史课堂的改变。然而,纵观我们当今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唯一性、教学手段的单调性、教学形式的呆板性、教学内容的乏味性、疲惫学生的应付性、执教老师的无趣性,根本无法适应新高考两个 "有利"的需要,我们急需改变当今高三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呈现历史学科素养。

一、考与学的矛盾与统一

"巧"析学与考的矛盾关系。连续十年的高三历史教学,见证了全国旧高考、各省自主命题、课标新高考的考试变化。近几年高考一结束,考生反映最多一句话是: "学校学的内容高考没考,高考考的内容学校没学",道出学与考的对立关系。学与考是常与变的矛盾统一关系,分析这一关系,为实施以考促学的策略奠定基础。

"巧"括考与学的辩证统一。怎样学才能适应考?如何对接中学的学与全国的考的关系?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考与学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大凡是学校里的学生,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都不喜欢也不愿意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那么,如何把考与学两者辩证地、有效和谐地结合起来呢?现行中国的体制,高考决定着考生的前途命运,决定着学校的声誉,决定着老师的生存。如此重要的高考对广大考生来说,却是痛苦的,尤其是历史学科,因试卷难度让广大文科生望而生畏、痛不欲生,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考与学。我们能否尝试让学生由厌恶考试到喜欢考试,变痛苦为愉悦,甚至从接受考试到爱上考试,欣赏考试呢?考试不单是为了评价,中国高考具有三大功能:诊断性功能、选拔性功能、促进学习功能。前两者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而后者恰是我们当今应追求的素养。

二、 "以考促学"的日常教学

"考"从时间上分有月考、半期考、期末考、质检;从内容上分有单元考、阶段考、专题考等;从形式上分有课堂提问、单元小测、口头回答、纸卷书面笔答等。本文将从理念、内容、方法上论述日常教学中的以考促学。

1

新理念呼唤崭新历史课堂。

众所周知,当前高考已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再到素养导向,体现了教育对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归。教育部明确规定: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高考指引下的新素养、新能力,决定中学历史课堂必须围绕 "学科素养"能力的提高及其对接,创造出赋予时代精神的全新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质疑、释疑,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兴趣,完善人格,提升创造l生思维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2

新高考呼吁新法历史教学。

《课程标准(实验)》的 "教学建议"提出: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呼吁广大高三历史教师改弦易辙,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一次大洗牌,还学生—个清新的历史课堂。

(1) 教材问题化。所谓教材问题化,就是教学中把教材的重要段落设置成 "史料",依据史料设计若干问题,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第二课 《美国1787年宪法》第124页最后一段内容是"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我设计问题:A.指出材料中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史料解释、历史观点、历史评价。B.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这种设计改变了原来照本宣科、直接讲授知识的传统教法,把教材作为史料让学生阅读与分析,再设置问题让学生调动和迁移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此设计,既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又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解题方法,达到把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相结合的目的。

(2)内容题目化。新素养要求新颖的教学内容。紧扣本目所学内容的主干知识、重要概念、核心内容等组成12道选择题或外加1道主观题。试题要求:材料呈现形式多样化;难度接近高考的高质量模拟题;题型尽可能多样化、新颖化。题目的组合要充分体现本单元的所有考点,重要的高频考点须多角度出现多次。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识别、理解、掌握程度。题目可能来自于历年全国新课标试题和各省市模拟、预测试题的变形、改编等等。

(3)评讲拓展化。鉴于考试卷子受到卷面、时间的限制,出题者往往以点带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要求老师讲评时必须讲究试题的延伸性,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拓展,注意对相关知识、重要概念及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挖掘。试题中出现的某些重要概念如制度、法律、专用术语、史学常识等,注意拓展其来龙去脉、内涵外延。或从某一个重点出发,把可能涉及的 "面"或 "线"呈现给学生,同时注意把试题和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考点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学会归纳有交叉或类似的知识点。还要善于设计材料、变化题型,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设计,做到举一反三。既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又能使思维得到拓展,收到了很好的讲评效果。类似的方法还有问题方法化、观点论证化、专题概念化等等。

三、 "教—学—考"的良性互动

如何正确认识教、考、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是为了学,教得好是为了学得好;现行体制下,学是为了考,学得好是为了考得好。反过来,考是为了更好地学,通过考暴露问题可以促进学,高考怎么考决定我们师生必须怎么 "教" "学" ,这就是考的价值所在。从广义上说考有助于学,考试不仅仅是学科考试,更是生活各方面的挑战,这是成功应对人生挑战的成长过程。因此,把考当作教学资源,考是学的延续,考是学一个环节,我们坚决否定考试终结论。

1

考与学的对应。

日常教学考试真正的目的在于检测师生的教与学的成效,特别是:暴露教师"教"和学生 "学"的过程中的问题,以便能及时地查漏补缺,为今后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扫清障碍。如从学生在试卷中暴露的共性错误中寻找教师教学方面的缺陷,或侧重知识讲解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或侧重答案的提供而轻视题意分析等。

在当今新课标高考下,有人还认为高考及高考改革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是指挥棒与服从、主子与奴仆的等级关系。殊不知 "我们教育追求的正是学生一素养一应试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互为溶解的平等关系,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老师的培育拥有学科素养,在各种应试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三位—体。"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另立角度设问,或三选一重做,请试卷得分最高和得分不理想的同学从分析题目的切入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要点等讲讲他们的答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提高思维能力。

2

评是 "教学考"循环的媒介。

一份效度、标准度、可信度精确的试卷可以较为如实地检测师生教与学的情况,所以每次考试的试卷都要精心制作。考后的试卷评讲要讲究 "三性":技巧性和有效性、针对性。什么时候评,评多久,时间上要把控的好;为此要备好试卷,备好学生,对学生作答的试卷进行认真分析、统计和归类,既要分析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逐项分析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得分率及失分率。学生存在的问题可分共性和个性(课后个别辅导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分析其原因和纠正的策略,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彼知己。总之,重点要突出,难点要讲清,过程求特色。如个别主观题可以实行组与组之间互换阅改,同学互批,有助于学生在同伴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极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加上课堂个人魅力的感染,学生很喜欢历史。每次考完,几个一伙,三五成群,自发研讨历史学科的答案,有争议的题自觉上网寻找答案,电脑解决不了再到办公室找老师解决。同学们求知求真的欲望非常强烈,探索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昂。在我讲评前学生基本把题目搞清楚了,于是课堂评讲除了分析方法外就向课外延伸和拓展,而趣味性的课外历史知识又深深吸引着学生,促使他们更有兴趣学习历史。在新思维中产生新的效应,为高三历史课堂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总之,高中历史课贯彻 "考 " 、 "评 "、"学"的渐进发展关系,而作为考与学的中间媒介—— "评讲课"至关重要 ,不仅因为它是其他课型所不可替代的,更是切实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彩有效的试卷讲评课,能让学生温故知新,开拓思维,拓展知识,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科素养。同时让学生深切感到 "考有所得 ,评有所获,以考促学",这才是历史老师应孜孜以求的。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既要仰望星空,培育学生适应考试的各种理论素养,又要脚踏实地解决学生眼前学习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顶天立地。


责任编辑:本站

评论 更多>
暂无评论
技术支持:学易云